10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提出重要倡议、宣布务实举措、体现中国担当,为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坚强信心。
西南交通大学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西南交通大学因铁路而生、因轨道而兴、因高铁而强,125年来始终坚守大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交大人必将砥砺初心使命,矢志许党报国,为交通强国新征程,为世界可持续交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交大方案,贡献交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翟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倍感振奋和骄傲。“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为“国家名片”的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赶超,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自主创新之路。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3.8万公里,运营里程和在建规模均为世界第一。
同时,我深感重任在肩须奋力前行。作为中国高铁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实践者,我认为可持续交通尤其是高铁的发展方向将是绿色和智能。“没有可持续的交通,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中国高铁要在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方面取得突破,我们铁路科技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勇担重任!
我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在轨道交通领域深耕125年,学校也将在轨道交通领域不断突破新技术、支撑大工程,为书写交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多的贡献!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世辉教授:
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低碳 推动轨道车辆装备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从全球治理的高度,在主旨讲话中,为发展可持续交通,提出五项基本原则。作为轨道车辆科研人员,令我感到无比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项原则中非常具体地提到,“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我们团队正在研究的超轻型列车,是“双碳”目标下的一种全新探索,可成为“轻量化交通装备”的代表性成果。该研究集合了团队在轮轨和磁浮两个领域的长期研究成果,经多年艰难摸索,已取得一定突破。
众所周知,轮轨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经济性好等综合优势,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其技术潜力已被充分挖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必须有革命性的方式,以创新驱动提供发展动能。磁浮技术可能成为突破轮轨极限的一种技术方式,然而,当前所有磁悬浮方式,其经济性均难以与轮轨相媲美,提升其经济性,在工程实现层面,面临极大障碍。基于团队在轮轨和磁浮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优势,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下对“轻量化交通装备”的客观需求,团队创新提出以磁浮长定子方式驱动轮轨转向架构架的“超轻型列车”全新方案,经初步设计和动力学仿真,并通过多轮专家论证,认为该方案具备技术可行性。对比B型地铁列车,基于“轮轨+磁浮”的超轻型列车,其系统综合成本和能耗均大幅度降低。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导磁浮技术团队,是在轮轨车辆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科研团队,曾主持国内首台机车径向转向架、独立车轮转向架的设计,两种转向架均已成功投入商业运营。自2004年参与上海高速磁浮科研工作以来,团队在常导磁浮研究方面深耕多年,创新提出空簧中置式常导磁浮列车悬浮架,并与企业合作,成功研制时速160km/h和200km/h两款中速磁浮列车。团队在轮轨和磁浮方面的研究经历,为基于“轮轨+磁浮”的超轻型列车研究提供了启发,同时,也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到的“集众智、汇众力”,团队会在学校指导下,通过校内外、国内外合作,尽快让这一轨道车辆装备自主创新开花结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振奋了团队精神,也让团队更加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实现绿色低碳、推动轨道车辆装备科研自主创新、服务交通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奥妮 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对此,作为一名交通人,我感同身受。自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建设“四横四纵”客运专线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张横贯东西,四通八达的高铁网,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红利效应逐步显现。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四横四纵”的完美收官把中国拉入了一张世界最大的高铁网中,高铁网覆盖广阔,将多个地区、城市联结在一起形成经济交流带,带动多个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对拉动地方产业发展,发展区域旅游,促进商业交流等,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的“传播器”。高铁不仅是当今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还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虽然文化不是实物无法“真实”运输,但高铁的开通、速度的提升,可以加速各地区的人才流动。因此,事实上高铁已经成为加速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助推文化创新的有效“介质”。
眼下,正是中国高铁“八横八纵”建设的关键时期,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们,作为一名交通人,作为中国高铁崛起的建设者与见证者,更应在当下投入更多的热血与汗水,将我国的铁路运输网再次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对于高铁技术的迭代与更新,虽然目前我国在综合运营里程以及高铁运行环境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作为一名交通人,尤其是一名公共交通研发者,绝对不能满足于当下的成就坐吃山空,而应立足于当下,把握当前的黄金机遇,继续公关,继续坚守,继续进步,将我国的高铁技术带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今年1月,由我校牵头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正式面向公众亮相,它的出现,不当打破了国外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也向时速800公里/小时的民用轨道运输工具实用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整个项目的研制充分体现了我校广大交通人吃苦耐劳、钻坚研微的优良品质与作风,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与世界相交、与时代想通的完美体现。在冲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定当不负党中央、全国人民的嘱托,撸起袖子接着干、加油干,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交通是文明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深刻阐述,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全球治理变革、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决心与勇气,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交通大国和交通强国的“联通”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诉求,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我们既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也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还要“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真正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交通建设的倡导者、开拓者与实践者,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学校“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将聚合文科学术力量与学术资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努力在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等交通命题上持续发力,推动交叉学科与互融领域共同发展。
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崔叙教授:
激发站城关联效能,共建可持续交通与高品质城市
古往今来,交通总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是经国济世之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国内分工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强化,交通的关键地位也越发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中提到“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多层次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可以提升地域之间的时空可达性,进而极大拓展人员和资源的交流范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交通的网络构成中,交通综合体是实现多模式交通转换,并融合商业商务等城市功能的交通枢纽,是提升人们全程出行效率和交通网络服务水平、激发邻接区经济发展能力、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和关键。那么,如何通过交通综合体和站城空间的规划设计激发、提升站城效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创新基础理论,解构站城关联效应机理。分析交通综合体系统特征要素及相互关系,探寻交通、经济活动与空间响应的反馈机制,解构交通综合体与站区、城市、城市群多层次关联特性,揭示站城关联效应机理。
第二,协调枢纽布局,形成站城合理空间结构。在规划层面,优化交通综合体规模、类型、选址及布局,促进其与城市、城市群的关联发展,形成站城合理空间结构,实现交通支撑高品质城市建设。
第三,激发集聚效能,实现站城融合发展模式。在设计层面,通过出行活动链和“集聚—发展”机制分析,激发站区集聚效能,促进交通综合体的节点和场所价值的实现,推动站城融合和可持续交通系统建设。
第四,强化整合共享,支撑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依托新技术和新经济,以公交优先、共享交通和MAAS理念为指导,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整合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响应交通系统的多模式、一站式、门到门的需求,构建绿色共享交通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应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我校交通运输、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支撑与交叉,以需求为导向,突破理论瓶颈,强化工程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强国、交通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熊俊教授:
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认可和鼓励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关键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以高铁、大飞机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其重要原因在于交通运输行业积极践行创新引领的发展。
作为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校,西南交通大学为国家、民族乃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成果举世瞩目。今天的中国,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倡导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共同繁荣。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对此感受颇深,10月16日,中老铁路首列动车组正式交付,中老铁路的开通使老挝从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高校教师,为能赶上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感到幸运,同时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交通人才,为交通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当前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着眼于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金属材料与先进连接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用材料科技创新支撑中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高铁焊接技术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端轨道车辆产品走向海外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也必定不辱使命,继续扎根本专业把工作做好,以扎实的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此外,我们也将倾尽全力,努力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通大学,努力为党、为国家培育好一代代优秀的先进材料加工人才,为我国交通强国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小军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强调,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坚持开放联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党员,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交通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未来更长时期国际发展提供了思路、方向、着力点;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大势下推动交通合作是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交通为载体,实现互联互通,强联强、强带弱,可更好地加快国家发展以及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达到互利共赢局面。此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个国家均面临疫情冲击和经济衰退不同程度的双重挑战,交通运输对于全球团结抗疫、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作为一名高校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应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上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探索并建立鼓励创新机制,让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科研上,紧紧依托学校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平台,积极参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做好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中的“陆”地交通,面向交通领域国家工程重大需求,发挥“工匠精神”,积极投身科研,为可持续交通互联互通添砖加瓦。
最后,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的建立,其意义重大,将可为全球交通“硬联通”保驾护航,为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引领未来交通标准奠定基础。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经济管理学院 陆绍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讲话强调了交通的重大使命,指明了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明确了发展交通的实施原则。作为以交通事业为核心战略的百年老校,更应勇担使命、不忘初心,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系统全面,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交通的坚持原则。这里仅结合高等学校的定位和特长,对“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的要求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成果,又要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活动,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状态。
相对于技术创新的专业性,创业更依赖于社会活动,这为以交通为特色方向的商学院提供了宽广舞台。根据资源编排理论,组织在制度设计上需要构建侧重于交通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要素和资本投入规则,促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具有鲜明的方向标签。学者们也要主动走出象牙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深入社会,广泛调研,努力成为交通领域创新驱发展的关键节点。
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其复杂性系统的本质和非线性过程决定了相关业绩的模糊。但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同志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做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思想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学校所在的金牛区被誉为“铁半城”,也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线,汇聚了众多建设单位而得名。前辈们已经筚路蓝缕,开启了交通大国的山林。作为新时代的交通建设者,更应主动接过旗帜、奋发图强,为我国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转变不懈努力。
经济管理学院 冯琳副教授:
坚持“创新当先、人才为本”, 助力建成交通强国
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三五”时期,我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翻了一番,快递业务量翻了两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世界第一。在交通运输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质量发展已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业也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为建成交通强国做出贡献,早日全面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校有百年历史,尤以交通学科独树一帜,为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专业人才。现在是中国交通运输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培养相关人才,是我校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作为一名党员,并担任经管学院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党支部副书记,更要深刻认识、努力践行我党在人才培养的思想方针政策。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培育人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下大气力、苦功夫,形成人才“蓄水池”。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要持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国交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外国语学院 任显楷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最令我感到振奋的方面,是将“交通”二字的内涵从物理意义的海陆空交通拓展到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各国一起发展、共同进步,以及坚持多边主义的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这一思路赋予了“交通”更为宽广的领域和更加重要的意义,也使得我们作为“交通人”的西南交大师生有了更加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一方面,我们坚持自身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的传统和优势,在轨道交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交通强国而不断奋斗。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积极进行学科融合,在大交通的理念下思考和探索不同学科对增强我国全球治理能力的可能性与实践力。从我自己所在的外语学科来讲,今天的外语学科更加注重语言服务的应用性能力。在大交通的理念下,外语人将我们的语言优势同其他学科的专业领域结合起来,能够在获取对象国的信息与资源时更加精准,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国际合作和对外交通事务,从而切实为今天中国的大国交通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内容具体,方向明确,鼓舞人心,对于交大人和我自己所在的学科专业发展都具有很强启发和指导意义。
Copyright © 2024
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